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也是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在产粮大省河南,有一个承担着这样神圣使命的科研项目。它就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虎年春节假期已过,这里复工情况如何?目前建设到哪个进度了?项目建成后,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进度
工人悉数到岗处于装饰装修阶段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位于河南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是全国首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河南省农科院牵头组建,旨在培育和打造未来引领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
2月14日,顶着凛冽的寒风,几名工人正在建筑物外立面安装幕墙。和这同时进行的,还有室内装饰、地下室地面铺设工作。据了解,通风和消防设施也在有序开展施工。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单位和运营方都是河南生物育种中心有限公司,施工方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预计该项目今年5月31日完工。
展望
解决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
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具体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此前接受采访时这样阐释: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科技、产业、资本等高度融合,生物育种与产业化同步发展,最终打造成“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我国种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种业‘航母’集群”。
在技术创新上,首先,中心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快速具备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科研创新条件;其次,打破现有课题组的界限,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模块化、流程化、工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大幅提高育种效率;最后,实现生物育种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及其在育种应用的重大突破,大幅提高精准育种能力。
具体运营上,中心建成后将采取“六化管理”“双轮驱动”的总体制度安排。“六化管理”指,按照“全球化揽才、市场化激励、商业化育种、信息化服务、产业化融合、资本化推动”的制度设计进行管理和运行。
“双轮驱动”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心快速发展。比如,中心将探索实施“双跨单聘”“两权分处”等特殊政策,破解现有事业单位人员向中心流动的瓶颈障碍,快速形成中心的基础创新力量。此外,中心还将探索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体制的实现路径与有效模式,并把中心作为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和试错容错试点。
可以预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后,将全面提升我国生物育种科研能力,解决种业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促进粮食增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